王珠珠:从国家数字化的战略高度看教育数字化
来源: | 作者:转载 | 发布时间: 2023-09-07 | 753 次浏览 | 分享到:

导读:8月7日,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小盒共同举办的第五届TEC技术点亮教育大会暨“数字化赛学测评 智能化教学教研”研讨会,在宁夏银川召开。大会特邀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王珠珠带来“推进教育数字化 发展智慧教育”主题演讲。


在演讲中,王珠珠指出:“教育要实现数字化,要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战略支撑和基础支撑的角度,去看教育在整个国家的数字化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定位。”


本次大会旨在推动全国各地教育改革经验交流,提升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质量,进一步探索智慧教研与教育变革融合发展。大会特邀新课标教材改革、教学能力提升、教育技术发展、学业监测与评价,以及新时代教学发展趋势等领域专家学者,和来自全国近30个省市的数百位教研专家,围绕智慧教研教学、践行核心素养和教育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展开研讨。

观点 | 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王珠珠

来源 | 第五届TEC技术点亮教育大会



 
演讲实录
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讲三个问题:
第一,教育数字化与智慧教育;
第二,智慧教育的发展情况;
第三,未来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01
教育数字化与智慧教育

首先,谈到教育数字化和智慧教育,必然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去认识这些关系?
从数字化的角度看,它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了党代会报告。在此之前的一些报告,都是只提到了一句话,比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提及:“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这是对于在某一方面发挥技术作用的阐述。有的时候也写得特别短,党的十九大报告写道:“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网络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在“推进教育数字化”之后,紧接着提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这是将“推进教育数字化”的任务与国家的总战略紧密结合,与教育的总目标紧密结合。
我在人教社主办的《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杂志上写过一个刊首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特别关注几个‘新’”。实际上,党的二十大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新定位和新要求、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和新赛道。因此,教育数字化不是简单地使用技术的问题,而是从国家整个的发展战略、从“教育、科技与人才的一体化”的战略高度去看我们如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形成新动能和新优势。所以说,党的二十大对教育技术提出了新的定位和新的要求,对我们提出了新的使命。
习总书记在第五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的跃升和质变”。这样的一个变化过程,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他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习总书记直接提出教育数字化的新优势和新动能作用,要求我们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资源教育覆盖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这需要我们在新的战略要求和定位下认真谋划。
教育部正在组织制定《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怀部长对外发布了这个规划的四个要点。第四点是,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明确在这样的角度看数字化的教育赋能。怀部长指出,我们在教育数字化上将做这四个方面的工作:1、建设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2、强化大数据赋能教育教学;3、增强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4、加强数字教育国际化。
我们认为,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过程,教育数字化实际上处于“四步走”的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划分了教育信息化的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和创新。在《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发布的时候,我们国家已经从起步走向了应用。2018年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时候我们正在从应用走向融合和创新。所以今天的教育数字化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强化大数据赋能教育教学、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能力的提升和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时代的过程”。在这样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今天的教育信息化是应用驱动、创新驱动,是用世界的眼光,建设中国的教育强国。
教育数字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发布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框架。在整体框架中,教育数字化是在数字社会之中。我们在“数字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实现教育的数字化。但是由于我刚才所讲的战略定位,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看教育本身的数字化,而是要着眼于完成国家提出几项任务,要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战略支撑和基础支撑的角度去看教育在整个国家的数字化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定位。我们要从战略定位中去找今天教育数字化的新定位和新要求。
讲到教育数字化,我们就要提到现在的一些提法,智慧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当然还有“互联网+教育”(现在提得不多了)。在今年2月召开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中国教科院编制的《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2年)》发布。这是一个权威性的报告,它对我们前一段智慧教育的研究、实践,包括企业的开发和应用服务进行了凝练和总结。报告指出:“智慧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目标”“实现数字化转型就是要建设未来的智慧教育”。这是对于教育数字化与智慧教育关系最经典的阐述。
我们认为,这些概念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为什么存在不同?不同的概念所强调的方面不同。在线教育强调的是在线,强调的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互联网+教育”强调的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来构建新的教育形式。智慧教育则更多表述了在技术背景下的教育价值取向,就是我们要追求一种人的智慧与机器智能相互结合、相互融通、相互支撑、相互赋能的教育新形态。所以,我们认为差异是由强调不同技术支撑作用和价值取向产生的。这些观点,发表在去年出版的《中国教育政策评论》上。
我们认为智慧教育仍然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过程(目前学界的主流都是这样的观点)。现在讲教育数字化,同时也讲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基层的工作者只需要知道这些区别和取向、趋向就可以。
关于智慧教育的来源,业界有三种不同出处的提法。第一个出处来自于字义解释,第二个出处来自于钱学森钱老的“大成智慧说”,第三个出处是IBM说。我认为,智慧教育的起源是IBM的“智慧星球”的理念。
我们到知网上去查“智慧教育”的相关论文,在2012年之前,“智慧教育”这个主题词下发表的文章都是讲人的智慧。在2012年之后,才有我们刚才说的人的智慧和机器智慧相结合,也就是说在技术背景下教育形态的变化、教育模式的变化。当然,我们也认为,智慧教育的过程是不断探索科技观和人文观相结合的过程,也正好契合了钱老说的“大成智慧”。目前,智慧教育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智慧教育有别于工业时代的教育形态,而且是本质的差别。它构建的是面向人人、适合人人、更加开放灵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的任务是“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讲的是“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从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到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这是一个本质性的变化,是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变化。
教科院的报告中有一个图,对智慧教育进行了总体框架论述,值得大家很好地研究。在这个框架中,提出了三个支柱,就是环境、教育和治理。目标是要培养具有价值信念、数字素养、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时代新人。这样的框架作为年度的报告来发布,给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学习内容和方向指引,也会不断地在研究和实践中丰富发展。
智慧教育是一个生态观,不是机器奴役人,也不能是人奴役机器。有人反对“技术中心”,过分强调技术的带动,我不太赞同这样的提法。把技术放在新动能的地位上,强调技术的引领作用,并不是唯“技术中心”。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智慧教育最终追求的不是技术多么智慧,而是通过技术赋能来提高人的智慧。看起来这句话没错,但是反过来讲,我们今天的技术能不能直接提高人的智慧?我觉得不一定,或者说某些发现已经证明不能。
前些年,欧洲国家有一个测试,测试的是人的智商,用计算机多的孩子的智商在下降。为什么?我觉得两个方面原因:1、用电脑的孩子动脑不够;2、可能量表有问题。因为那个量表是在没有数字化的时代制定的,所以现在测量可能不准确,不适应新情况。现在,生成性人工智能出现,机器可以协作我们工作,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在我们弱势的方面帮助我们,但是不能直接促进人的智力发展。
通过几个不同的观点辨析,我们也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探索人机协同的智慧教育。

02
智慧教育的发展情况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智慧教育目前发展的情况。
首先,看一下智慧教育的发展历程。2012年是智慧教育的元年。从2012年到2018年,是萌生阶段。这个阶段由一些区域发起,比如江苏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建设智慧教育,宁波也是。从IBM的“智慧星球”理念,引进到中国,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中包含智慧教育,这样的逻辑关系是历史的发展轨迹。一些企业迅速跟进,有智慧教室、智慧校园等等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相继出现。也有一些地区发布了相关的标准,专业力量(主要是高校和一些研究机构)积极地研究和引导智慧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一些学校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积极创新。
从2018-2022年,是试点示范阶段。2018年中央政府介入,标志是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第一次明确写入了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当时“2.0计划”的“八大行动”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保底,要在一些贫困地区实施特殊政策,缩小数字差距。第二个层次是普遍应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层次的教育都应该实现。第三个层次是创新发展,智慧教育当时属于创新发展,大家认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智慧教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教育形态?我们并不清楚,需要遴选一些条件好的地区去试验,进行试点示范。
2022年开始,智慧教育进入了全面普及阶段,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可以看到,2022年3月,教育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7月,孙春兰副总理到教育部考察了该平台,指示“将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教育领域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支撑”。这给了智慧教育资源一个公共产品的定位。
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教育产品有三类:1、公共产品;2、私人产品;3、准公共服务产品。公共产品就是普惠性的,是需要政府负责提供的。
2022年9月,联合国召开了“教育变革峰会”,就新冠疫情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对教育目标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磋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教育深陷危机,教育变革刻不容缓。这次会议中也提出:各个国家要提供与各年段学习者学习过程相匹配的免费教育资源。我国政府正是通过一个普惠的方式,去提供智慧教育的公共服务产品。这意味着智慧教育正在步入普及化的新发展阶段。
因此,《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把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现在全国正在通过“五级联通”和分两期推动所有的省试点,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推进的是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变革。这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非常重要的方面。过去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工具、作为一个手段,去推动教育某一方面的改革和发展。过去有各种各样的系统,今天我们要把这些系统集成起来,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地去推进教育的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工具、手段、方法和模式的变革,而是教育适应时代的整体变革。
近几年,智慧教育的推进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教育部遴选了两批示范创建区和培育区(2019年一批,2020年一批)。现在有18个试点区,加上2个培育区,共有20个区域。2019年部署在一些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后来又向中西部扩大。比如第一批部署了山西运城,第二批部署了安徽蚌埠、重庆璧山。这些地区的选择,都是有当地的城市、社会智能化发展的基础。同时,教育部先后也确定了宁夏作为“互联网+教育”的示范区、上海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
分析这些年的变化,我认为智慧教育创建区域总体上走过了四步或说四个台阶。
第一步,推进过去的教育信息化1.0阶段没有完成或者收官的一些事情,比如“三个课堂”、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等等。
第二步,一些地区启动了智慧大脑、网络中台、课堂评价、综合评价,启动了智能化发展规划。
第三步,在这些规划和方案的指导下,有了智慧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整体解决方案、教学模式和教育治理的改革.....。
第四步,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让我们看到了人机协同教育理念正在试验的地区被逐渐地接受,以数据作为推进教育变革的核心要素的应用实践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人机协同的智慧教育现在已经取得了基本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分析方法的变化。过去是历史的逻辑,我记得在本世纪初我们在组织开发资源的时候,找到了一位特别棒的物理特级教师,他说他积累的卷子能有半人高。今天这样的卷子几分钟就能被输入到电脑里面,不用多少时间,相应的电子服务系统就可以根据你的需求,出卷子、机判、还能提供一些分析。当然它出的题可能没有创新性,是基于过去的经验,但是它确实使教师的工作从逻辑的、历史的观点去看教育教学变成了以数据和逻辑相结合的方式看教育教学。我在这里特别强调数据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因为数据有的时候特别是现在,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那么精确。我们经常讲数据的服务是精准的,现在还很难说精准,特别是针对个体人的精准性还是值得怀疑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分析方法的转变,要用数据和人的经验逻辑相互平衡地去迭代它、发展它。关键是在推进智慧教育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习资源的拓展、学习成效感的增强。
下面,我想分析一下智慧教育的不同推进模式。从全国整体看,我将基本模式归纳为四种:1、因地制宜,典型引路;2、指标引领,示范达标;3、统一规划,示范引领;4、企业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推动。
第一种模式,因地制宜,典型引路。教育部的智慧教育示范区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推动方式。因为中国太大了,具有十分复杂的差异性。所以教育部要求这些示范区、培育区要制定自己的方案,根据自己的方案在六个任务中选择自己可以创新的方面去推进本地的智慧教育。这一点非常重要,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把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更好地结合起来。教育部在示范区工作中,不仅强调技术对教育变革的作用,更强调教育理念创新在其中的作用,突出思想引领、价值引领。我认为,这是我们在推进智慧教育时,需要把握和学习的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第二种模式,指标引领,示范达标。一些地区,包括一些省份用指标引领、示范达标的模式,典型的如江苏。江苏省以五个维度,制定了一个智慧教育的指标体系,要求各地各个学校去达标,然后进行达标性自评,在自评的基础上,再遴选示范学校。江苏80%以上的基础教育学校都已经达标了。为什么江苏可以做到指标引领?是因为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平衡,也相对比较发达,所以这样的一种方法,就使他们得到快速发展。从今年开始,江苏也在学习国家的经验和其他省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情况,开始了智慧样本区的推进。
第三种模式,统一规划,示范引领。宁夏在N年以前,是教育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女童教育是一个全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今天宁夏的教育信息化综合指数不仅排在全国第五名,优质资源的评选也达到了全国第三名。这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在整个推进过程中,宁夏教育厅采取了统一规划,用一个平台,牵动和引领了全自治区教育的发展。上海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先行区,以前你任意去上海的某个区、某一个学校,所到之处都可以找到非常大的教育信息化亮点、非常好的经验。但是上海在数字化转型之前,是不连通的,没有规模化的应用,数据无法发挥作用。上海在顶层设计、示范引领式推进中,通过“教育底座”解决了市、区、校的连通问题。他们把“教育底座”和应用场景的变化结合起来,使教育的基础设施与标准化的集成、应用结合起来,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上个月,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发表了北京市教委信息化处的田鹏副处长的文章。北京正在走的实际上也是一个以整体规划的顶层设计推进的模式。我觉得,北京的整体规划在统一规划下的开放和市场化提供服务方面做了更进一步或者说更细致的谋划。
第四种模式,企业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推动。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模式。

03
未来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最后,未来发展需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呢?我也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思考。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或者说在“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智慧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新型信息技术,包括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教育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地适应时代的变化。
有观点认为,信息时代教育目标并没有变。我认为从总的目标来讲,培养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是没有改变的,也可以说是各个时代。除去修饰词,教育都是要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没有变化的。
但是我们发现,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培养目标变化了。简单地说,古代和近代中国的教育是培养文人、官宦的。在我们上大学的80年代,高考的入学率不到4%,大学培养的是精英。今天的教育目标培养的是大众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里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更加多样化的,学生应该能够顺应时代要求、更加个性化地去发展。培养的目标有领头雁,也有更多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这就是教育目标的变化。
在肯定总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我们要敏锐地看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变化和新内容。建设教育的强国要在各层面中都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所以,人才培养不仅是“精英层”,还要与高质量的“大众层”结合起来。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培养目标要与时代变化结合起来进行调整,才能把推进教育数字化、智慧教育与教育的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变革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技术去“点亮”我们的教育。
要解决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教育问题,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从问题导向来讲,今天教育数字化、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主要是政府推动的。基层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被焕发出来,很多时候还是想怎么把课评成优质课?怎么评职称?我觉得这些对老师们的发展非常重要,无可厚非。我们要珍视这个过程,运用好这一过程去调动学校和老师的积极性。用结果导向,就是要追求高质量的教育,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技术环境、技术手段、技术方式的变化,甚至是“高大尚”,要把人人成才放在心里,落实在实践中。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我们首先是要提高认识,要用国家的三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去指导我们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去形成新动能、新优势。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一定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建设智慧教育的新生态。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五支力量(教育部、区域、学校、教育专业人士和相关企业)来共同支撑智慧教育良好的格局。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重构我们的未来 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自觉适应数字时代的变化,把教育当作社会的共同契约,共同去建设。
在智慧教育推进中,要特别注意把学校的变革作为重要载体,把教师和学生作为实践主体,激励他们去参与和贡献,让他们在实践中共同成长,然后需要把思维的变化放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追求教育在新时代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去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有一张描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图,如今的学校建立在“数字底座”的基础上,学校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企业、社区等都是利益相关者。在学校的数字化转型中,我们特别突出了两个轮,一个轮是学生,一个轮是教师。
学生和教师各自有不同的影响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各种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我们认为关键因素是两个,一个是教师的见识和志趣,一个是学生学习的志趣。教师的见识和志趣是最重要的。我们每天的上网就是非正式学习,我相信非正式学习的时间将是未来人们学习用时最长的学习方式,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将非正式学习和正规培训、正规教育结合,这样你才能成为终身学习者,成为能够贡献社会的有用人。而这种终身学习对于教师来说,会内化到教育过程中,有见识的老师才能带出有志趣的学生。而学生的志趣就会让他不断地发展,找到他自己喜欢而愿意为之努力甚至成为职业所在。我们称这一机制为“双轮驱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是一轮、学生是另一轮。教师的见识和志趣、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双轮驱动”的导航器和加速器。
我们建议在教师培训的基础上,更多地要组织教师的交流和展示,启动教师学习的元认知,促进教师在数字化时代的专业成长,促进更有针对性和有质量的“教”。
我举个广东省天河区的例子。他们用“优课解码”,即教师们在听评课的过程中,用“六个一点”的方法及各种信息技术,通过教师在完成听评课任务过程中的“记一点”“评一点”等等,把技术学习应用与教育教学场景任务结合起来。老师们要给别人评价,要写电子文档、拍视频、上传,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在完成评课学习、培训、教研的任务的同时,从中也学到了很多,同时平台积累了数据。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推荐的事情。广东省教科院也有类似的报告。
2015年,我们在青岛做教育信息化展演活动的时候,当时的刘延东副总理陪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参观我们的展览。当延东副总理看到我们的“一师一课”赛课活动时,她对博科娃说,当我们有几百万老师在网上赛课的时候,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会是怎么样?她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也是教师学习经验向教育教学经验迁移的过程。我们要有意识地推进这一进程。
我们坚信人类必将在与机器智能协同工作中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人工智能已经向人类展示,它不仅对体力劳动者的工作岗位有影响,会取代他们的一部分工作,而且也会取代一部分脑力劳动者的工作岗位。那我们要怎么做?我们要转变自己的发展策略,包括思维方式。要以“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为原则去推进智慧教育。在技术上,我们要通过云迁移、系统集成、数据治理、数据应用,去重构教育的新生态、新形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沿用过去的思维,需要更多地吸收基于数字时代的互联网思维,比如用户中心,追求极致、平台战略,这些都对今天的教育有非常大的启发,所以我们强调要推进适应时代需要的思维和文化建设,推动良性的智慧教育生态建设。
平台是当今时代提供给我们的优质资源,平台使我们过去供给方和需求方单向联系的方式出现了多需求与多供给的联系,出现了生态圈,不仅连接关系,而且连接兴趣,连接业务圈。这样的资源需要大家去体验、去应用,实现共赢。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机制,大家都应该充分利用。
在应用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强调注重怀部长讲的:“强化大数据赋能教育教学”。我们看到北京智慧教育的总体框架,总的指向是融合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推动大数据赋能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目前广州中学已经做到了每一课、每一个任课老师在课前都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先学、老师后教。老师教的时候必须要依据学生学的数据来教。以一节化学课为例,教师的教不仅依据数据,而且组织了学生的探究,不仅利用了数字资源,同时有物理的资源(实验装备都放在课桌上),还是小组学习的形式,这样一种教育形态非常好。
上半年我随教育部专家验收组考察,在宁夏银川的十五中看到了一节数学课。同学们在共同解决“学校的教学楼有多高”的问题。课前不同的小组,上传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作业。上课时,一个小组汇报完,其他小组说我们还有不一样的解决方案。那好,你们也上台来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调动。在座的许多老师都是数学教学专家,老师教授一节课只能讲一两种方法,但是学生会冒出来很多好的方法,多种思维方式就在这里汇聚了。这样的课程一定是高质量教育。难能可贵的是,这所学校原来是一所薄弱学校,借助信息化,在几年之中提升了整体教育质量,成为银川初中的优质校。所以不论是优质校还是薄弱校,面对教育数字化都是发展高质量教育的机遇。积极地参与和实践,一定会有所收获。
最后,我要说,数字中国建设中的教育数字化任重道远,我们找准问题、锚定方向,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为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